“科普达人”鲁迅的自述
当我们更全面地认识鲁迅时,就不能忽视他对科学普及的贡献。瞿秋白曾指出,“鲁迅很早就研究过自然科学和当时科学上的最高发展阶段。”……
「查看详情」
当我们更全面地认识鲁迅时,就不能忽视他对科学普及的贡献。瞿秋白曾指出,“鲁迅很早就研究过自然科学和当时科学上的最高发展阶段。”……
「查看详情」
上海鲁迅纪念馆集体编写的《华痕碎影——上海鲁迅纪念馆藏鲁迅先生手迹、藏品撷珍》最近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辑录、精选鲁迅收藏的版画、明信片、藏书、笺纸,以及先生手稿、题诗等墨迹,分门别类,各取其式,萃于一函。……
「查看详情」
张炜:我注定会一生阅读鲁迅 张炜是新时期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古船》和《九月寓言》曾带给文坛以巨大惊喜。作为山东籍作家,他和莫言一样,以史诗般的长篇巨制再现了故乡大地深处的历史。作为纯文学的坚守者,骨子里的理想主义者,他和张承志经常被评论界相提并论。但他显然又有自己的立足点。如果说更多的当代作家是在不断的质疑和反叛中前行,张炜则始终如一地守护着一种他认定的文化传统和秩……
「查看详情」
残雪为什么选择鲁迅? 2005年一篇关于残雪的报道中,用了这样一个标题——“除了鲁迅,我并不同中国大师对话。” 残雪曾作为先锋文学的代表叱咤文坛。她的小说有如梦魇般阴暗晦涩,却折射出中国社会荒诞怪异的现实,因此而受到日本及欧美评论界的关注。2015年6月,一个由九名作家组成的国际性评审团选出了2016年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最终的候选人。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是美国最享有声望的国……
「查看详情」
张爱玲与鲁迅的两篇译作 张爱玲后期的散文中,有一篇题目叫《谈吃与画饼充饥》,文中追忆她上中学前在俄国钢琴女教师家里见到的一种点心——包子,因此提到鲁迅翻译的两篇俄国小说,: 几年后我看鲁迅译的果戈理的《死魂灵》,书中大量收购已死农奴名额的骗子,走遍旧俄,到处受到士绅招待,吃当地特产的各种鱼馅包子。我看了直踢自己。鲁迅译的一篇1926年的短篇小说《包子》,写俄国革命后一个破落户……
「查看详情」
莫言:少年与《铸剑》 莫言自述大约七八岁时就开始读鲁迅了(即1960年代初),他说尽管那时很多字他都还不认识,却已经能够从《狂人日记》、《药》中感受到一种模糊的恐惧感,而这种感受又与当时饥饿乡村的印象重叠,给他以奇异的刺激。 他第二阶段读鲁迅是在青少年时代(推算起来那正是“文革”时期),不同于当时流行的那些简单浅显的“红色经典”,鲁迅的小说让他感到深奥、难懂,却也神秘、诱……
「查看详情」
张承志:站在鲁迅路口 张承志是一位始终与鲁迅保持着对话状态的作家,在知青出身的作家中,没有一位能像他那样时时回归到鲁迅的文学中,从中汲取力量,获取启示,寻求一条读书和写作的突围之路。 1988年,在完成了《黑骏马》、《北方的河》、《金牧场》等一系列作品后,他却写下《静夜功课》和《野草芳草》两篇散文,向世人昭告:他为自己找到了一个文学的传统——从司马迁的《史记》到鲁迅的《野……
「查看详情」
王安忆:上海还有鲁迅 自从小说《长恨歌》问世后,王安忆就被推为“海派”作家的代表,被称为“张爱玲后又一人”。也是从这时候起,她开始思索“海派”传统的源头。虽然她并不否认受到张爱玲的影响,但她却一再指出,张爱玲仅仅代表了上海世俗与虚无的一面,鲁迅和巴金等知识分子,才是这个城市真正的灵魂。 身为上海作家,王安忆很自然地更亲近鲁迅晚年的写作,因为这些文字是在上海……
「查看详情」
二 余华:曾为《狂人日记》谱写歌曲 作者:桥畔 1974年,南方小镇上一个初二的学生在文革后期压抑的一成不变的生活里突然迷上了音乐。他开始作曲了。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先锋派作家的余华,多年以后他回忆道:“这肯定是我一生里唯一的一次音乐写作。我第一次音乐写作的题材就是鲁迅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我先将鲁迅的小说抄写在一本新的作业簿上,然后将简谱里的各种音符胡乱写在……
「查看详情」
当代作家与鲁迅 桥畔 前言 当代作家是如何言说鲁迅的?对于在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作家来说,对于曾经只有鲁迅这一位作家可读的一代人来说,鲁迅到底是怎样一个存在?他们对鲁迅的接受经历了怎样曲折的过程?他们最终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当他们在谈论鲁迅时,他们在谈些什么? 无论是喜欢,还是厌憎,鲁迅都是一个绕不开的存在:可能是时代留给记忆的深深的烙印,可……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