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上海鲁迅纪念馆 网站无障碍 关于我们

首页   》   鲁迅知识


“科普达人”鲁迅的自述

2022-05-21 10:48:27



鲁迅像.jpg

鲁迅照 1909

《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大多数人都是从语文课本里的这些文章认识“文学家”鲁迅的。不过,当我们更全面地认识鲁迅时,就不能忽视他对科学普及的贡献。瞿秋白曾指出,“鲁迅很早就研究过自然科学和当时科学上的最高发展阶段。”

下面,我们来听“科普达人”鲁迅的自述。

 

我是中国最早介绍居里夫人的人之一

1898年,居里夫人发表论文,论证了新的放射性物质的存在,随后她不懈努力,终于在1902年从沥青铀矿残渣中提炼出纯镭,揭开了20世纪物理学革命的序幕。当西方科学界和思想界震惊于镭的发现时,在当时的中国却鲜为人知。

《说鈤》.jpg

《说鈤》

1903年,我写了一篇名叫《说鈤》的科学论文,刊登在《浙江潮》杂志上。“鈤”今译为“镭”。文章叙述了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元素镭的经过,以及镭的科学价值,使国人开始了解居里夫人的贡献。

听说现在的学生课本上印着关于居里夫人的文章,我很欣慰。

 

我是中国翻译科幻名著最早的人之一

23岁,我在东京留学,刚学日文一年,从当时的刊物上知道了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觉得很有意思。想来以小说的形式传播科学知识可以“破遗传之迷信,改良思想,补助文明”,于是我开始尝试翻译。1903年10月,我翻译的《月界旅行》由日本东京进化社发行;1906年3月,我翻译的《地底旅行》由上海普及书局、南京启新书店发行。现在这两本小说的通俗译名是《从地球到月球》和《地心游记》。

 

《月界旅行》《地底旅行》.jpg

《月界旅行》《地底旅行》

 

听说,现在的中国人已经能在太空里过年了,还有位叫刘慈欣的作家写下了长篇科幻小说《三体》,获得了雨果奖。而他看过的第一本科幻小说就是《地心游记》。

 

我发表了中国最早系统介绍本国矿产的科学论著


《中国地质略论》 (2).jpg

《中国地质略论》

在南京矿务铁路学堂求学时,我就多次到青龙山煤矿进行实地学习,还常常下矿洞,采集矿石标本。20世纪初,清政府不断出卖国家主权,帝国主义列强疯狂地对中国的矿山资源进行掠夺,具有地质矿物专业知识的我感到责无旁贷,于是我编译撰写了万余字的《中国地质略论》,系统介绍本国矿产。我在文章里赞美了“吾广漠美丽最可爱之中国”,“宝藏无量”,说明了“中国大陆里面之情状”,目的是“以备后日开采计”,并回应列强的掠夺行径“可容外族之赞叹,不容外族之觊觎者也”。

 

《中国矿产志》.jpg

《中国矿产志》

1906年,在《中国地质略论》的基础上,我和同学顾琅合作编译出版了中国第一部地质专著《中国矿产志》。我和顾琅都曾学过矿业,是南京矿路学堂和日本弘文学院的同窗。十八世纪后,德国、匈牙利、俄国等科学家,先后到中国考察地貌,有专著问世。中国的矿产丰富,却无自己国人的著述,不了解自己的家底。所以我们特搜集资料,编写了这本著作。书中详细记录了全国地质情况和矿产分布情况,并附有《中国矿产全图》。书出版后,不到半年即增订再版,学部还批准此书为中学堂参考书。

当时正到日本游历的上海复旦公学校长马良为本书作序,指出“顾、周两君学矿多年,颇有心得。慨祖国地大物博之无稽,爰著《中国矿产志》一册,罗列全国之所在,注之以图,陈之以说,使我国民深悉国产之所自有,以为后日开采之计,致富之源,强国之本,不致家藏货宝为他人所攘夺。”他说的极其明白,当年我们编著《中国矿产志》,为的就是要国人知道家底,作为“致富之源,强国之本”来对待。

 

1904年到1906年初我还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了骨学、血管学、神经学、解剖学等。1909年我回到祖国,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生理学和化学教员时,除了讲授《生理学》《胚胎学》,还编写了11万字的《人生象敩》讲义,并多次到钱塘门外采集植物标本,著译了许多自然科学方面的著作。直到晚年,我还计划要翻译法布尔的科学普及著作《昆虫记》、《物理新诠》中的《世界进化论》《原素周期则》二章。我相信,“以后倘能用正当的道理和实行——科学来替换了这迷信,那么,定命论的思想,也就和中国人离开了。假如真有这一日,则和尚,道士,巫师,星相家,风水先生……的宝座,就都让给了科学家,我们也不必整年的见神见鬼了”。我曾给文学爱好者颜黎民的信中这样写道:“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重轻,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胡涂,所以我希望你们不要放开科学,一味钻在文学里。”

这是我对于国人的希望。

 

鲁迅的预言实现了。尽管鲁迅最终以文学家的身份为众人所熟知,但他的一生从未放弃过对科学普及。鲁迅的文章之所以深刻、严谨、富有说服力,或许正是得力于他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贯穿一生吧。



侧栏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