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上海鲁迅纪念馆 网站无障碍 关于我们

首页   》   鲁迅知识


鲁迅与小说

2016-12-05 11:07:06


  


鲁迅小说的启蒙思想,是为了造就理想的觉醒的国民,而造就理想觉醒的国民是为了实现理想的社会——“人国”。鲁迅小说体现了“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的创作宗旨,其深刻的思想内涵,隽永的艺术魅力,成功的典型塑造,高度的艺术概括,给我们留下了一座由《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组成的内涵极为丰富的语言艺术宝库。

鲁迅小说创作最早的作品是古文体小说《怀旧》,但从真正现代小说意义而言或以白话文小说而言则鲁迅小说创作始于1918年的《狂人日记》。鲁迅在《新青年》四卷五号上发表的小说《狂人日记》,被公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彻底反封建的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发表时,鲁迅首次用了这一笔名。小说通过“狂人”的心理感受和议论来反对“吃人礼教”,表现了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最后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对未来寄予了无限的希望。借“狂人”之口揭露以家族制度为核心的礼教文化。小说如空谷足音震动了当时中国的思想文化界,激动了无数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的心。虽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鲁迅不是最先发出反叛传统叫喊的人,但他发出的呐喊却是最响亮、最清醒、最激越的。自《狂人日记》发表后,鲁迅开始“一发而不可收”,相继写下《孔已己》、《药》等力作小说,继续反映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中国社会仍在“吃人”这一主题思想。于是被打折了腿的孔乙己,吃人血馒头的华小栓,这些典型的人物形象都在鲁迅的呐喊声中诞生。

鲁迅写小说,其用意在于改造社会,他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19238月,北京新潮社出版了鲁迅在1918年—1922年间所作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等15篇作品,集成小说集《呐喊》。《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它在格调上较为热烈、明朗;在写作技巧上明显保留了外国文学作品的影响。(1936年鲁迅将《不周山》抽去,后改名《补天》,收入《故事新编》,此后各版《呐喊》都是14篇。)鲁迅将小说集命名为《呐喊》,意思就是为革命呼号、助威。《呐喊》成为五四时期反帝反封建的产物,也反映了这一时期文学革命的“实绩”。

 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是《彷徨》。19269月北新书局出版了鲁迅的小说集《彷徨》,其间收录1924年-1925年间鲁迅所作小说,如《祝福》、《伤逝》等11篇。《彷徨》在格调上较为冷峻、沉郁;在写作技巧上,个人风格鲜明突出,且“技巧稍加圆熟,刻画稍加深刻”。因写作期间正值“五四”新文化运动退潮之时,鲁迅深感寂寞和彷徨。在扉页上,鲁迅引用《离骚》中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题辞。

《故事新编》是鲁迅的历史小说集,取材于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共八篇。出版于19361月。其中三篇(《补天》、《奔月》、《铸剑》)写于前期,五篇(《理水》、《采薇》、《出关》、《非攻》、《起死》)写于后期。从起手到编成出版共用了十三年的时间。《故事新编》是我国五四以来的最杰出的一部历史小说集,为历史小说的创作树立了典范。

鲁迅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十分广阔,就《呐喊》和《彷徨》而言,按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以描写农村封建势力的黑暗统治,反映农民被压迫被剥削的痛苦生活的,如《风波》、《故乡》、《阿Q正传》、《祝福》、《离婚》等。二、描写辛亥革命失败以来(包括五四以后)各种知识分子的斗争和分化以及他们的精神面貌。如《狂人日记》、《孔乙己》、《端午节》、《白光》、《在酒楼上》、《肥皂》、《孤独者》、《伤逝》等。三、描写一般城市劳动人民或小市镇下层市民的生活和思想。如《一件小事》、《药》、《明天》、《示众》等。

以上三类中以第一类最为重要,影响也最大。在这一类小说中,鲁迅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停滞、黑暗、落后的状况。批判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阿Q正传》就是鲁迅描写和总结辛亥革命的伟大作品。1921年鲁迅创作的小说《阿Q正传》,发表于《晨报副刊》,署名巴人。《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小说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通过对贫苦、不觉悟的农民阿Q的形象描写,深刻反映了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现实,揭露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和传统思想文化造成的中国国民性的弱点,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鲁迅通过对小说中阿Q的描写和刻画,批判了精神胜利法,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写出了国人的灵魂。小说发表后,社会反响巨大,被翻译成英、俄、日、法等七十多种文字,流传到五十多个国家,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对于知识分子的剖析,在《呐喊》和《彷徨》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体现了中国革命斗争的一个重要侧面。《在酒楼上》上的吕纬甫、《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尽管人物的性格不同,遭遇不同,结局各异,但同样表现了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柔软性和妥协性。此外,鲁迅还描写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知识分子,处于这个阶级的底层人物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诚。另一种就是身居高位,宣扬复古的反面人物,如《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

鲁迅的第三类小说为数不多,但意义不容忽视。《一件小事》就是非常重要的一部作品。鲁迅抱着无限崇敬的心情,通过记叙一件小事,突出人力车夫与“我”对待摔倒在地的老妇人的不同态度,赞扬了车夫正直无私的高尚品质,批判了“我”的自私心理,表现出进步知识分子应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了劳动人民。

鲁迅小说的最大特色是谨严深刻。鲁迅主张“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不可将一点琐屑的没有意思的事故,便填成一篇,以创作丰富自乐”(《二心集》:《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在人物的创造上,采取概括、集中和典型化的方法。他多次说过,他的人物的模特儿,“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典型化的方法,使人物具有更深广的时代内容,更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在描绘人物方面,“传神”方法的运用简直已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廖廖几笔,神情华肖,栩栩如生。对孔乙己的人物描写就是如此。孔乙己,一个喜剧性的社会悲剧人物,可悲和可笑在小说主人公身上融为一体,泪和笑同时存在,笑使泪更加浓烈,用喜剧因素强化悲剧深度,也是鲁迅小说很突出的艺术特色和美学风格。

古人今人错综交融,浑然一体,这一写作特色在《故事新编》中最为突出。以简练的笔触,写出丰富多彩的英雄姿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使传说中的人物发出耀眼的光辉。对于人物运用漫画化的手法,人物活灵活现,把反面人物的可憎面目写得淋漓尽致,使小说还成为一部讽刺作品。



上一篇:鲁 迅 生 平... 下一篇:鲁迅与杂文...
侧栏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