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上海鲁迅纪念馆 网站无障碍 关于我们

首页   》   临展 | 公告


2022“鲁迅在上海”主题讲座第一讲|艺术热忱 社会魂魄——鲁迅与中国新兴木刻运动

2022-10-26 14:56:24


鲁迅(雪怀照相馆).png

1933年5月26日,鲁迅应埃德加斯诺要求,拍了他认为“最精神饱满的一帧”照片

(摄于上海南京路雪怀照相馆)

 

今年是鲁迅定居上海95周年。

1927年10月,鲁迅抵沪,开始了他在上海的人生历程。从1927年到1936年,鲁迅在上海生活了9年多。在上海,鲁迅写小说、写杂文、做翻译、办杂志、推广木刻,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自由大同盟等社会活动,活跃在文学、政治、思想的第一线,为中国革命文艺、左翼文化和海派文化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为积极发挥上海鲁迅纪念馆在提升人文涵养和美育素养方面的作用,今年上鲁讲座将特别聚焦“鲁迅在上海”这一主题,引导观众走近鲁迅在上海工作、生活的真实状态,了解鲁迅作品的现实背景,感悟鲁迅思想的深邃内涵,汲取鲁迅精神的时代力量。

    今年上鲁讲座第一讲由上海鲁迅纪念馆副馆长、研究馆员乐融作题为《艺术热忱 社会魂魄———鲁迅与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专题讲座

1666767529711790.png

主讲人乐融,上海鲁迅纪念馆副馆长、研究馆员,中国鲁迅文化基金会理事、《上海鲁迅研究》编委。从事鲁迅相关学术研究工作30年,发表论文70余篇,撰有《沈尹默画传》《永恒的缅怀》《鲁迅面面观》等专著。

 

本场讲座乐融副馆长从自幼爱好、文艺启蒙、倡导推动、指导扶持以及深远影响五个方面为大家讲述了鲁迅与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关系。

鲁迅自幼酷爱美术,喜欢看带有插图的书,《山海经》、《花镜》等都是鲁迅眼中的宝贝,见到书上的插图便用薄而透亮的“荆川纸”复在画面上,一笔一笔细细地影摹。鲁迅幼时对美术的爱好和修养为他后来从事美术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02年鲁迅留学日本,之后弃医从文,走上“治文学和美术”的道路,用文艺为武器进行启蒙宣传,疗救国人的灵魂。文学是思想的演绎,美术是文学启蒙的桥梁。无论是早期筹办《新生》杂志或之后编辑《奔流》杂志,鲁迅始终将文学和美术相结合,以此对国民进行文艺启蒙。

1666767717346703.jpg

《新生》杂志 

1666767768860011.jpg 

《域外小说集》第一卷

1666767800233863.jpg

 《域外小说集》第二卷

鲁迅通过长期的文学实践和中外美术史的考察认为,中国的艺术“惟汉人石刻,气魄深沈雄大,唐人线画,流动如生”,后期却被脱离社会生活的宫廷文人画所遮蔽;西洋绘画以油画为主,“虽属新奇”,而为中国“民众所不了解”,且费时耗资。由此,鲁迅目光转向木刻版画。木刻版画始于中国,后传入欧洲,到19世纪欧洲版画家经过改进后发展成为画、刻、印一人的创作版画,它能全面地表现作者的创作意识。鲁迅以其独到的艺术战略眼光,洞察到木刻版画艺术的强大生命力,认为这是“好的大众的艺术”,是“正合于现代中国的一种艺术”,因此大力倡导新兴版画,积极引进国外形式多样的优秀版画作品。此外,为了给在黑暗中摸索的木刻青年帮助,1931年8月17日,鲁迅在上海亲自主持举办了中国第一个木刻讲习会。他利用内山书店老板内山完造胞弟内山嘉吉来沪度暑假的机会,邀请其为中国的木刻青年讲授版画技术,并亲任翻译。由此,中国新兴木刻运动拉开序幕,1931年也被认为是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元年。

木刻讲习会.jpg

1931年8月22日摄于上海

木刻讲习会结业,鲁迅(前排右三)与讲习会学员合影留念。

 

为了更好更直观地给予中国木刻青年借鉴外国的优秀版画作品,鲁迅还利用自己丰富的国外优秀版画画册、版画原拓收藏,或提供展品参展,或单独举办展览,或编辑外国优秀版画集册,使木刻青年开阔视野,提高技艺。此外,还精心挑选国内较优秀的青年木刻家的作品赴国外参展,以促进中国新兴木刻水平的提高。而对于木刻青年寄送的作品,鲁迅总是及时回信给予点评,或推荐发表,据不完全统计,鲁迅在繁重的各种文学活动之余与木刻青年的通信达200余封之多。

1666767853189239.jpg

鲁迅抱病将所收集的珂勒惠支版画编辑成《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以“三闲书屋”名义自费印行。

 

讲座的最后,乐融副馆长总结道,新兴木刻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和中国社会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命运血肉相连,秉承现实主义传承,肩负时代所赋予的使命和责任,深入民众、深入战争的前线,弘扬了现实主义的艺术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想完整观看本次讲座,请扫码进入微信公众号,下拉到文末点击视频播放。

1666767877717894.png



侧栏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