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16 15:53:26
由镇江博物馆与上海鲁迅纪念馆联合举办的“清泉永流——沙清泉版画艺术特展”在上海鲁迅纪念馆“奔流艺苑”专题展厅展出,共包含实物96件(套)。
沙清泉(1916-1998)是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的重要实践者和推动者,他的艺术除了宣传抗战救亡,还有众多表现盎然生机、春江水暖的作品。
生命赞歌 · 清泉永流
展品欣赏
《赛车》(1954年)
《赛车》是沙清泉创作于1954年的一幅套色版画,以明黄色为主色调,刻画了赛场上运动健儿激烈的比赛场景,透视感强,造型简洁概括,主次分明,具有艺术表现力。
《小菊》(1956年)
1956年,沙清泉遭受错误路线的冲击,被停止工作,下放劳动。然而他即便受到非正常的待遇,仍然对生活充满希望,对党和社会主义拥有着无限的热爱,《小菊》就是在这种环境中诞生的,体现了沙老热爱生活、宁静淡泊、铁骨柔肠之个性。
《探春》(1963年)
新中国成立后,沙清泉先生自河北调至河南省文联从事美术编辑和创作工作。他刀耕不辍,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正如此次展出的《探春》。画作采用竖构图的形式,以春牛作为画面主体,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初春的树梢萌发出嫩绿色的新芽,代表了大自然一年当中生命的伊始,富有感染力。
《国色天香》(1980年)
牡丹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竟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故又有“国色天香”之称。1959年,周恩来总理在洛阳说过:“牡丹是我国的国花,它雍容华贵,富丽堂皇,是我们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沙清泉的这幅《国色天香》创作于1980年,歌颂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国泰民安、前程似锦的美好景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山乡晨曲》(1982年)
《山乡晨曲》勾勒出了江暖鸭嬉的早春江景,画面构图饱满和谐,造型生动,透漏着勃勃生机。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生产责任制促进农村经济日益繁荣,沙清泉于1982 年深入农村,奔赴豫西大石河山区,见到一个养了几百只鸭子的专业户,在山间溪边放鸭子,他立即取出画板,捕捉鸭群在水中各种瞬间即逝的嬉戏姿态,一画就是半天,回来后刻成《山乡晨曲》,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农村经济的飞跃发展,歌颂了党的富民政策。刀法纤细精巧,线条刚柔并济,有虚有实,层次分明,用景物的虚去烘托画面气氛,用动物的实去突出主题。
《百岁柿树》(1982年)
1981年初冬时节,沙老和一些青年木刻工作者约定去河南省伏牛山区写生,但在临行前,沙老牙病发作,把仅剩下的九颗牙齿拔去了七颗,饮食生活极为不便,但他坚持不能对年轻人失约。在山沟里,他见到一棵百年柿子树,在山坡上顽强生长且结出了果实。他联想到自己虽已人到晚年,但也应该像这棵老柿子树一样有所贡献,发挥余热,因而产生了创作灵感。他披上大衣,在寒冷的山沟里,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仔细观察并描绘了柿子树独特结构。回到郑州后,立即刻出这幅《百岁柿树》。
《鸡公山报晓峰》(1982年)
1982 年11 月,沙老登上了大别山支脉——鸡公山顶峰,山上云雾缭绕,雾气结成冰花,劲风猛刺着脸和手,带上手套才能作画。他冒着严寒,坐在海拔八百米的顶峰,观察鸡公山主峰——报晓峰,由此创作了《鸡公山报晓峰》。沙老曾说: “这个山峰名字很有意义,它意味着天亮了,太阳出来了,雄鸡在向世人翘首报晓,给人一种向上的蓬勃感。”
《挺挺落叶松》(1984年)
同样是在伏牛山区写生时,在淇河林场长根岭采伐点里,沙老见到一棵落叶松既高又直,在初冬季节虽已落叶,但枝干姿态强劲,气势挺拔,他忍着牙痛,花了两天的时间在雪地中观察、写生,刻画出漫天飞雪之中松树挺拔、松鼠跳跃的生机盎然的景象。
《闹春》(1985年)
《闹春》是一幅单色木刻,展现了一幅群燕闹春的景象,给人以喜庆欢快之感,讴歌了大自然的坚韧不拔与顽强生命力,刻画细致入微,堪称毫发毕现。
《千年虬龙》(1985年)
此幅作品通过对古老松树的刻画,显现出沙清泉先生对大自然顽强生命力的敬畏与歌颂,又体现出沙清泉先生在风云变幻的时代经历坎坷人生际遇后依旧昂扬向上的精神气节,展现出这位历尽沧桑的老者对生命的深度关怀和对人生的深刻觉悟。
《黄河春潮》(1986年)
沙清泉祖籍镇江,生于上海,但他的大半辈子却是在河南度过的,因而对黄河有着深厚的情感。这幅画作所描绘的是连绵壮美的春季黄河风情,他用精细的刻刀精雕细镂,划出了一道道高密度的排线,繁而不乱,令人赞叹。
《根叶情》(1993年)
这是一幅沙老晚年的创作,描绘的是深秋时节飘落的枫叶与树根的深厚感情。细密的线条、精准的造型,很难想象刀法如此精密的木刻是出自一位耄耋老人之手,令人叹为观止。
沙清泉夫人姚琳女士,在捐献沙老遗作时,曾介绍说: “沙老一生不卖作品,生活简朴,曾有日本友人出重金欲购买沙老一生作品,也被沙老婉言谢绝。”从他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他是一位真正热爱版画、热爱生活的人;是一位淡泊名利、积极向上的人;是一位给木头赋予生命的人。他的作品,是他毕生奋斗的印记和足迹,也是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卷。中华梨园学研究会理事李蔚先生曾为沙清泉赋诗:“沙漠骆驼觅清泉,泉水一泓版画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