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05 11:27:32
展品赏析 | 茂林嘉卉——上海鲁迅纪念馆藏版画精品展
鲁迅说过,版画 “乃是作者和社会大众内心一直的要求。……它所表现的是艺术学徒的热诚,因此也常常是现代社会的魂魄” 。1931年鲁迅先生在上海创办“木刻讲习会”,新兴版画运动就此开始。先生大力倡导和扶持新兴版画运动,他通过搜集优秀国内外版画作品、编印画集、举办展览、自办讲习班、同版画社团青年交谈与书信往来,对青年版画家热情帮助、尽心指导,从创作方法到表现形式都发表了十分精辟的见解,为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展览,以上海鲁迅纪念馆藏品为主,纪念鲁迅为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作出的巨大贡献。
中国新兴版画是在抗日救亡的革命浪潮和轰轰烈烈的左翼文化运动中兴起的,这种特殊的政治文化背景与历史需求,使其一兴起便承担起改造社会的历史重任,成为社会与文化变革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鲁迅倡导新兴版画的目的很明确,即关注人生,改造社会,“当革命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倾刻能办”(鲁迅:《集外集拾遗·<新俄画选>小引》)。这种特殊历史时期塑造的特殊品格,使得中国新兴版画的战斗精神和冲击力、社会辐射的深度与广度,在世界艺术史上也较为罕见。当时的外国记者爱波斯坦曾经称赞道:“历史上没有任何艺术比中国新兴木刻更接近人民的斗争意志和方向,它的伟大处由于它一开始就是作为一种武器而存在的。”(爱波斯坦:《作为武器的艺术——中国木刻》,载于1949年4月25日香港《大公报》副刊《文艺》第69期)
由于创作的动因不光源于艺术自身,还出于强烈的政治使命感,因此这一时期的版画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需结合历史语境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我馆“奔流艺苑”展厅正在展出的《茂林嘉卉——上海鲁迅纪念馆藏版画精品展》将于6月20日结束,为感谢广大观众对展览的支持与厚爱,小编精选了几幅展览佳作与大家一同欣赏、探讨,希望这些历久弥新的作品能为大家理解新兴版画的精神结构打开一扇窗口。
张望:《负伤的头》
张望(1916-1992),原名张致平,广东大埔人。1931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参与组织MK木刻研究会,1933年加入中国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1935年回广东汕头任教,发起组织大众木刻研究会。关于与鲁迅先生的渊源,张望在《诞辰百年忆先生》中写道:“1931年秋至1935年1月,我在上海美专学习。在这三年半的时间里,由于喜爱木刻而有缘接触鲁迅先生。”
这幅木刻表现人物面部,黑白分明,线条硬朗,体现了战士的坚韧和刚毅。鲁迅先生曾在致陈烟桥的信中这样评价这副作品:“MK社原要出一本选集,稿在我这里,不知仍要出版否?其实,集中佳作并不多;致平的《负伤的头》最好,比去年的《出路》,进步多了,我想也印进去,不知你能否找他一问,能否同意。即使那选集仍要出,两边登载也不要紧的,尚以为可,则乞借我原版,如已遗失,则由我去做锌版亦可。”——(《致陈烟桥》,1934年6月20日)
李桦:《怒吼吧!中国》
李桦(1907-1994),广东番禹人。1926年在广州市立美术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广州现代创作版画研究会的组织者,主编《现代版画》。为取得鲁迅对研究会的指导,1934年起与鲁迅通信。鲁迅先生认为:“擅长木刻的,广东较多,我以为最好的是李桦和罗清桢……”。——(《致金肇野》,1934年12月18日)
1935年,李桦创作了版画《怒吼吧!中国》。这幅中国美术史上极具分量的作品,是抗战前夕最具代表性的、最能表现民族危难人民疾苦的木刻创作:粗狂有力的线条、简洁夸张的造型,表现了一位被捆绑的巨人为挣脱锁链的束缚而身体变形、扭曲,双手呈现出紧张感,准备拿起刀子,割断绳索,口中发出怒吼,刻画出民族危亡的困境与国人抗争的决绝。1936年“一二·九”运动中,青年学生曾大量复制这幅木刻,用作游行示威队伍中的宣传画。版画理论家李允经先生曾说:“《怒吼吧!中国》这幅作品在当时美术界的影响力就相当于音乐界的《义勇军进行曲》。”
郑野夫:《黎明》
郑野夫(1909-1973),浙江乐清人。1931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次年参加春地美术研究所,参与组织野风画会,鲁迅曾应邀前往演讲。1932年至1936年是郑野夫早期风格逐渐成熟的阶段。这一时期的作品着重表现苦难与抗争,在形式语言上排斥曲线美,不使用“静态”画面,崇尚“力”的表现和对“壮美与崇高”的追求。他认为有“力”的“硬性”作品,在内容上必须是战斗的、生活的,在形式语言上应该是简洁的、朴素的、明朗的和动态的。
这幅木刻描写城市底层的小人物,黎明时分街灯还亮着,就已经穿梭在大街小巷替各家各户倒马桶了。人物造型生动自然,黑白运用灵活而不散乱。鲁迅先生认为这幅木刻“构图活泼,光暗分明,而且刻法也可作读者参考”。 ——(《致吴渤》,1933年11月9日)
胡一川:《到前线去》
胡一川(1910-2000),原名胡以撰,福建永定人。1929年在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学习,1930年参加杭州一八艺社,1931年来上海举办一八艺社习作展会。他在《怀念》中说到:“我在木刻历程上的起步,就是鲁迅先生教导的结果。1930年夏,我在上海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举办的暑期文艺讲习班,看到鲁迅编选、出版的外国木刻画册后,开始认识到,搞木刻创作,工具简单,便于复制、流传,是宣传工作的有力武器。我回到当时的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后,就自己学着动手刻起木刻来了”。
这幅木刻是我国早期木刻中表现国民精神的力作,画面以定格的特写镜头,刻画一位咆哮、怒吼的男儿,主人公几乎占据了整个画面,身后是无数同仇敌忾的民众。整幅木刻以粗放的表现主义手法,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赖少其:《静物》
赖少其(1915-2000),鲁迅有时写作“赖少麒”,广东普宁人。1934年为广州市立美术学校学生,参与组织现代创作版画研究会,从事漫画、木刻和文学创作,曾将所作的《诗与版画》寄赠鲁迅请教。经鲁迅推荐,上海《文学》月刊曾发表他的部分画作。赖少其有着敏感的感受力和社会忧患意识,擅长借鉴德国表现主义艺术,表达悲凉、无助和感伤的情调。
这幅木刻原名《阿Q正传》,将鲁迅先生头像放在墨水瓶上,与羽毫笔、蜡烛、书籍以及书页中呐喊状的人物图案摆在一起,以隐晦的表现主义手法,表现一种以知识文明的烛光去照亮、反抗野蛮黑暗的革命象征。鲁迅对这幅作品颇为赞赏,将之易名为《静物》发表。